“午季”又到了,但是现在基本找不到孩提时那种“午季”的影子了!在2019年6月13日就写过《忆“午季”!》几年之前写的文章,又让我找到了“午季”的感觉!现在重新读了两遍,感觉另有味道!
昨天上午带孩子们回老家,走在路上发现几天之前还是满地待收的麦子,现在已经“净湖”了,夏种也已经结束。我们这个地方把“农田”叫做“湖”,去田地里劳作叫做“下湖”。为什么把农田称为“湖”,我也请教了度娘,最终也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能把农田和“湖”联系在一起。
现在农忙的阶段,农田里会有一个别致的“特点”,就是农田路边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铁皮房子,铁皮房子条幅标注“XXX村看火点”!这个看火点是要求24小时必须要有人值班的。24小时值班干什么?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巡视,以防止农户燃烧麦秸。自从农忙机械化之后,收割机留下的麦秸相对于人工收割的麦秸要多的多,这个时候每多农户就是一把火把那些麦秸烧掉。你一把火我一把火,一是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就是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这几年国家也是严查焚烧秸秆,所以也就有了“看火点”。
“看火点”为了视线更好化,就会设在高坡上,但是这个高坡上却没有电线,没有电,那空调自然就没办法用了!现在三十五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在铁皮房子里值班,可想而知的辛苦!
去年我们这有一把火,被省环保厅的卫星拍到,结果信息倒流。县里最后才知道这件事,也正因为信息倒流,这件事情处理的比较重。镇主要领导直接被免职,还处理了好几个人。
环境保护再不被重视,那真的见不到绿水青山了!记得小时候我们老家那条瑶河,真的是清澈见底,现在已经不能用“清”这个字来形容了!不过随着环境保护越来越被重视,生活环境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其实这个“看火点”真有必要吗?24小时值班,8小时一班,一天也要三个人。如果点多,要的人手就更多,装个监控把所有看火点集中在一个监控室,再安排三个人轮流值班。 :razz:
@老麦: 那是必须的,一个班次都两三个人,装监控感觉不太现实呀,那么大的面积,
小时候的收麦季要差不多一个月才能完全的结束,现在1天就完事了,小时候梦中都在希望的农业机械化是真的实现了。我老家那边和你们相反,我小时候(10岁以后)的河流比如涡河,由于受到皮鞋厂皮革厂的废水污染,老远都是一股的臭味。前两年回老家时发现,变成一汪清水了。。。。
@流金岁月: 就是的,原来午季都要个把月,现在就两三天时间。
收获的季节到来了。
@萧瑟: 是的,现在不种地了,也体会不会收获的喜悦了!
现在秸秆是好原料了,能做好多东西。
@哥斯拉: 主要是收割机收割之后,留下的麦秸构不成材料。。之前人工收获的时候,麦秸是很长的。
我们这里是水稻,也有看过人种高粱酿酒。
这小麦,我好像真没见过…
@叶开楗: 每个地区种植的作物可能都不一样吧,我们这就没有高粱,就从来没有见过
不清楚这种环境卫星是怎么调用的,哪些人有权限看,反正我们这里那几年弄退耕还林的时候,据说卫星上谁家地,边上有谁家树,看得非常清楚。现在我们这里到处在挖沙,也不知道上面有没有人知道。
@林羽凡: 一定会有人知道的,只不过没有人监管罢了
@老张: 听说我们这里还封了一个“河长”,专门管河滩的,我也是醉了,拿着纳税人的钱,同流合污的都在挖沙。
今天才知道小时听老人口中的“午季”的wu是这个“午”字,我一直以为是“五季”……
@河边的飞刀: 应该是这个“午”
午季,听到的亲名词。
小时候都有这个季节的忙假,一周,很是怀念。
@行吟游子: 是的,我们小时候都放这样的假
“下湖”这个词中的“湖”,有可能是古人的一种称呼,而当时的意思和现在对湖的诠释不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现在无法理解这个词了,但是人们却将它传到现在,也不去思考为何叫这个名字了。我发现很多地方都是这样。
@林海草原: 是的,反正一直都这么叫,至于为什么这么叫,就不得而知了
除了人烟稀少的地方,我国已经找不到清澈的小河了…
@青萌花园: 山区的小河都应该是清的。
、美酒一杯,溢出来喜气,喝进去福气;粽子一个,飘出来香气,吃进去和气;评论一条,收进来人气,送出去义气!福气生运气,和气生财气,祝端午节快乐!
@叶开楗: 端午安康。
都什么年代了,人力资源多金贵啊,就不能搞几台无人机耍耍……
话说我们这个城市吧,城里最长的那条河,随着沿途工厂纷纷破产卖地,水质反而变好了。
@大致: 搞无人机,那么那些人的福利怎么搞?没有理由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