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作业
1.× 2. A B C D 4.√ 5. D 6. ×
3. 请写出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中各种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并谈谈各种学习理论对教学实践 的启示。
答: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怎样学习的理论,旨在阐明学习如何发生、有哪些规律、是什么样的过程、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目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斯金纳提出的学习模式对人的学习活动的启示作用是:学习者要想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及时给予适当的"强化”,为了实现这种强化,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正确的学习行为得到肯定,错误的学习行为得到纠正。根据这一模式,斯金纳进而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总结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小步调教学原则、强化学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等。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和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学习。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3)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4)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5)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其主要贡献是:(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4)重视强化的功能。(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近几年来建构主义在教育技术领域成为一种理论倾向,他的哲学根源可追溯到古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康德,近代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有:杜威、皮亚杰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构造意义。
2、学习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
3、学生学习活动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
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理念: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他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促者。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
第二次作业
1. × 2. √ 4. A B C
3. 为什么要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我们所谈及的整合,还只停留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层面上,深层次的整合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还难以达到。然而即使在这个层面上的整合,我们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现象一:公开课现行,日常课匿迹
近年来,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基层学校在信息技术的装备上迈开了一大步。以平谷五小为例,(该校是平谷区一所普通的小学,在平谷区小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调查显示,学校每个办公室至少有一台电脑,供教师使用;学校为各教室配备了多媒体,为教师们配备了电子备课室。可以说,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计算机、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制作课件。
然而我们看到的现象又是怎样的呢?很少有教师在课上利用这些设备,即使用,也只是在公开课的时候用。教师们好象早已习惯了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而多媒体则成了多余的摆设。而在特殊场合(比如公开课)某些教师才想起它,用到它。为了在课上显示出它的威力,教师们可以说是费劲心机、精心设计,再请"高手”苦战多日,反复推敲,方才磨出一个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来。多媒体课件成了教师的定心丸,是课堂的闪光点,是成功的定音锤,甚至形成了"没有多媒体课件就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即使是用它进行音频制品的播放,或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教师却因为种种原因对它敬而远之,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
现象二:劳心费神制作,华而不实
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于是很多领导、很多时候把是否使用电教手段,看做是整合的标准;把是否使用了课件看做评价一节课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很多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和制作课件,或者请信息技术教师帮助制作。但由于很多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虽然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制作好了课件,但却难以应付很多突发情况。
现象三:操作技术欠佳,使用不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施教者对信息技术、多媒体硬件设备的熟练掌握程度上。就拿使用多媒体设备来说吧,我们经常会发现,相当多的一部分教师或是对多媒体使用技术欠佳,操作不熟练,或是不了解多媒体技术特点,使用时机不恰当。有些教师为防止失误,干脆请高手将多媒课件制作成"顺序播放式”结构,使用时只要按一下鼠标,课件便会顺序的播放下去。但即使是这样,有些教师在操作时不知按错了哪个键,结果电脑便不听使唤的演奏起"蒙太奇”手法,而教师顿时束手无策,尴尬不已。这种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好在这种情形正在逐渐减少。
如果说技术上的失误可以及时弥补,但如果是意识上的误区,则需要好好反省一番。
现象四:为"技术”而使用技术,目标偏离
不可否认,信息技术中的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及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受。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全程参与等身心要求,激发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然而很多教师为"技术”而使用技术的现象,我们则不敢恭维了。
例如有的教师把播放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视为一节课的重点,而把原本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做为辅助内容;更有甚者干脆整节课围着多媒体转,正常的教学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似乎没了多媒体这堂课就无法继续下去。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如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来实现课程整合,那么我看宁可不要整合。
现象五:热闹的教学,单一的整合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只停留在较低层面的整合上。然而即使是这较低层面的整合,也不能说我们教师们就能做得尽善尽美。
几乎有85%以上的实例,都只是将课前制作好的媒体课件(或光盘)直接放到电脑中播放,即使课件制作得再生动,而学生的作用也只是认真看、仔细听。"看、听”成了此时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这种纯正的"顺序播放式”媒体形式不能称作为多媒体,因为它不具备交互性。可以说,单一媒体形式的整合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学生对只是能提供"看、听”的媒体课件形式必然失去兴趣,教学效果随即便会大打折扣。
针对以上的现象,我们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1.加强教师新课程培训,提高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进一步认识;提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落到实处,让整合成为教师课堂的自然运用。
2.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到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真正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3.极探求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过程中,只要教师能够不断变换教学方式,寻求多途径、多方式的教学,并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就一定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爱学。
4.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5.领导转变观念,纠正课程整合中的错误观点,杜绝部分教师为了应付公开课、优质课,不得不"逼上梁山”的现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第二次作业
1. × 2. √ 4. A B C
3. 为什么要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答案来了哟。。。。
我也来回复
是的,真不错
@bestwo@126.com: 应该很不错呀,欢迎大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