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春西南网络大学《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

Auth:老张       Date:2010/06/16       Cat:电脑网络       Word:共9168字

◷2010/06/16   👁浏览:4.8K   暂无评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作业

第一次作业  判断题

1、错。  2、对。  3、错。  4、错。   5、错。 6、对。  7、错。8、错。9、对10、对

第二次作业  判断题

1、  对。2、对。3、对。4、错。5、对。6、对。7、对。8、对。9、错。10、对。

第三次作业  判断题

1、  对。2、对。3、对。4、错。5、错。6、对。7、错。8、错。9、对。10、错。

第四次作业:

名词解释:

1、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如语文课程目标、数学课程目标等。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

2、  数学课程内容:

数学课程内容是指为达到数学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问题,以及安排和呈现它们的方式。

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重要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等,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与传统数学课程相比,它更突出经验与过程,即“做数学”和“数学化”。

3、数学学习: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这种思维活动过程是有预定目标的变化过程

4、数学化: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组织整理,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   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人们从手指或石块的集合形成数的概念,从测量、绘画形成图形的概念,这也是数学化。

5、合作学习: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   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6、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是教师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等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形成教学方案,分析评价其结果并修改方案的过程。

7、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以教学为对象,采用科学的手段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从而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8、形成性评价:为检查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被评价者的进展情况,反馈信息并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矫正而进行的评价。

9、讲解法:讲解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口头语言,辅以表情姿态,向学生传授知识、输送消息的一种教学方法。

10、数感:

数感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核心概念,理解数感的概念,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有助于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建立数感,就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遇到与数学相关的具体问题时,能自然地、有意识地和数学相联系,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

11、迁移: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不仅包括知识的迁移,还有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迁形式移。

12、数学的抽象性:数学的抽象性是指数学来源于实践,是现实世界的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上的抽象,在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上都具有抽象的特征。

简述题

1、  简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数学课程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地又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提出要求。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无主次之分,互相联系,互相融合。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落实。要全面落实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试述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内容体系。

 按照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可接受性,内容体系划分为一、二两个学段,隶属于四大学习领域,具体有六个核心概念。   两个学段:1-3年级为第一学段,4—6年级为第二学段。   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3、  如何认识小学数学过程?

答: 教学过程是一个处于变化之中的过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可能的变化,除了在备课时要尽量估计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应变办法,灵活设计教学方案以外,在上课过程中不要被事先设计的方案所限制,要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尤其要对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特殊因素巧妙地因势利导,采用一些新颖的方法,从而收到预料之外的良好效果。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教学情境的变化,做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随机应变。

第五次作业:

简述题

1、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答:⑴、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⑵、根据学生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⑷、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之外,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学校的物质设备条件和学校文化氛围。

2、  简述讲练结合课的基本环节。

答:⑴、基本训练。⑵、导入新课。⑶、进行新课。⑷、尝试练习。⑸、阅读课本。⑹、独立练习。

3、  简述空间观念的形成策略。

答:⑴、生活经验的再现。⑵、观察活动。⑶、操作活动。⑷、想象活动。⑸、创作活动。

4、  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有哪些教学策略?

答:㈠、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全过程。㈡、注重在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与统计量。㈢、关注根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等)收集数据的过程。㈣、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㈤、重视与其他领域的联系以及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的自觉习惯。㈥、注重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事件的发生可能性,感受可能性的大小,自觉地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5、  简述指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原则。

答:㈠、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㈡、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环境。㈢、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密切关注活动过程,保证实践效果。㈣、要注重过程。㈤、要鼓励创新。

6、  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有哪些方法?

答:㈠、日常检查。㈡、纸笔测验。㈢、表现性评价。

7、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

答:皮亚杰研究了人类,特别是儿童认识(认知、智力、心理)的发展,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论。在皮亚杰看来,要真正了解智慧,必须追溯到动作。数学思维,其实质上是一种动作。运算是他思维逻辑分析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是划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据此,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代表着一种完全不同的理解世界的方式。⑴、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是动作、活动并有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的活动,属于智慧萌芽时期。⑵、前运算阶段(2---7岁)。出现了语言、符号,具有表象思维的能力,但缺乏可塑性。⑶、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塑性,但一般还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⑷、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论述题

1、  国际数学课程目标的改革有哪些趋势?

答: 一是数学课程目标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二是数学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从精英转向大众;三是数学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而不是统一的模式;四是数学课程目标更加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与社会。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问题解决。注重问题解决,是各国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二、注重数学应用。注重数学应用是各国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突出特点。三、注重数学交流。在实现教育中,交流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被作为一个重要才课程目标。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许多行业,直接用到学校数学知识的机会并不太多,而且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更多的是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与启迪,以此去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自信心。态度、情感与自信心作为数学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如何评价数学课堂教学?

答:评价课堂教学应主要考察以下六个方面的指标:⑴、学生主动参与学习;⑵、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⑶、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⑷、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⑸、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⑹、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核心概念,理解数感的概念,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有助于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建立数感,就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遇到与数学相关的具体问题时,能自然地、有意识地和数学相联系,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培养数感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在体验中建立数感   建立数感的重要内容是形成数的概念。形成数的概念并不是机械地记忆数概念的定义,而是要真正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整数、小数、分数等数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直观为主,逐渐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根据这种思维特点,数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注重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过程的体验,帮助从他们熟悉的环境中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充分地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如果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体验,即使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也很难理解概念所表示的意义,更不能在生活中自然地、有意识地找到概念的原型。

(二)在比较中发展数感   在数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一些混淆,需要对有关的概念进行比较。另外,数感的表现之一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要达成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也要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比较活动。   在学生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时,要让学生通过比较来加深对数的理解,体会数的大小、多少不同,帮助学生以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辩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请学生说出分数: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把一筐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占这筐苹果的几分之几?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比较一下,这两个二分之一表示的大小是否一样,为什么?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促进数感的形成   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是数感的表现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策略。   如何才能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表达与交流呢?一是多采用问答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二是多开展合作学习;三是多锻炼书面表达,如写数学日记等。   总之,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

(四)在解决问题中强化数感   数感的重要表现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的形成离不开实际应用、离不开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感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才能使数学知识真正有用。这样,学生能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和了解社会生活。反过来,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会强化数感的形成。   学生数感的形成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把培养数感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

4、  为什么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要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

   ㈠加强学科内部的联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综合反映形式。为了对事物的不同侧面和属性进行刻画和描述,作为科学的数学把几何和代数等作为其分支。长期以来,作为课程的数学,也是按照数学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肢解成一个一个彼此孤立的知识单元。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把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内容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形式呈现,这是对传统数学课程结构的重要变革,加强了数学学科内部的联系,使得学生能综合地组织学习材料,整体、综合地观察、探索客观世界。这种变革使得数学课程更加贴近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规律。

㈡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会   传统数学课程不大注意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对数学应用的处理总是留有人为编造的痕迹,学生学习的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定理等结论性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重视数学的现实背景,拉近了数学与人、数学与自然的距离,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学生面对的是与其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时,学习内容会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的设置,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㈢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数学课程的学习中,接受数学知识被确定为最终目标,忽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与综合应用把解决现实的、综合的、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设计等学习活动,经历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单独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使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得以落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㈣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实践与综合应用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对于改进教师的数学教学方式有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5、  试述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总体要求。

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直观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在第二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试述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总体要求。

   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在第二学段中,学生将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将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 能性。   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可能性的体验;应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

7、试述教学设计主要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学习方式、编写教学方案、评价与修改教学方案。

(一)确定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内涵与外延2.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3.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4.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

(二)分析教学内容   内容设计要科学化,要做到内容准确无误,符合科学规范,不能有科学性错误。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三)设计教学情境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学习情境的设计对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创设真实情境有利于学生得到“数学来源于生话又应用于生活的”的心理感受,从而获得积极的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时,我们一定要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主题内容意义的,有利于学生思考和积极的情感反应的教学情境。   比如,用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来认识数与图形;通过整理自己的文具盒中的笔、对自己所喜欢上的课或所喜欢的颜色等等来认识分类与统计;对班上的男女学生人数进行统计,针对人数来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解决问题等。   除了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总之,我们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

(四)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   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是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导入新课、提问、做练习等都可以采用小学生喜欢的形式,如猜谜语、讲故事、唱歌谣、做游戏、小竞赛、数学游园会、数学王国里的医院等。   (五)设计学习方式   教师不仅要设计自己教的方式,更要设计学生学的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六)编制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对一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作出的系统的书面设计。在上课之前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上好课的必要条件。   教案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⑴概况。  ⑵教学进程。 ⑶板书、板画设计。  ⑷教学后记。。

(七)教学方案评价与修改   在教学设计的后期,需要对设计的成果进行评价。根据试行的结果判断它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并由此对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以使其不断完善,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8、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实现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课程目标?

答:情感与态度方面的课程目标:是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一年级“数学乐园”实践活动课中,用“虎口脱险”的游戏,将学生带进愉悦的童话世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枯燥无味。课前教师在操场上画地画。一只老虎蹲在小白兔下山的出口处,准备吃了它,小白兔必须按1到9的顺序下山,才能脱离危险,教师请同学们都来当一回小白兔,亲自走一走。再如,学习认识图形知识后,进行实践活动,首先要征求学生的意见,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间相互设计活动游戏,可以用七巧板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也可以找出“变形金刚”“忍者神龟”、小步枪等玩具中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布置活动场地,自备活动道具;最后,由学生总结活动的收获,评选最佳活动选手。各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决定,这就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并用自已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   如在学习统计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家禽和调查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等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习用画“”的方法记录调查获得的信息,学习用方块表示统计的对象和结果,通过“从图里你知道些什么”“你还发现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感知怎样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从而作出判断。这样,学生在经历简单统计的过程中,既能培养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又能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又如教学“归一问题”的应用题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有的深入到工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深入到商店,了解商品的价格等。当课堂上出示用学生自己收集的素材编成的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并且学生在掌握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之后,还能根据自己调查来的数据与事例编成归一应用题。这样,就促使学生进一步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收集具体素材,将实际问题经过综合、概括、抽象之后,设计成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素材,提炼出适合学生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就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09春西南网络大学《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 - 第1张图片

《09春西南网络大学《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留言数:0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