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作业答案:
第一次: 1、错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对 8、对 9、错 10、对 11、错 12、对
第二次: 1、D 2、A 3、B 4、C 5、B 6、C
7、B 8、A 9、D 10、C
第三次:1、ABCD 2、AB 3、AD 4、BCE 5、AC
6、ABC 7、ABD 8、CD 9、BC 10、ACE
第四次:1、ABCDEFG 2、ABCD 3、ABCD 4、ABC 5、ABCDE
6、ABC 7、ABCD 8、ABD 9、ABC 10、ABCDEFG
第五次:1、对 2、对 3、错 4、对 5、错 6、错 7、错
8、对 9、对 10、对 11、错 12、对
第六次:
一、名词解释: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维品质、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方法习惯的有机整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2.口语交际:所谓口语交际,就是特定的人(包括听、说双方),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为了一定的目标,运用口头语言,以适当的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口语交际的最大特点是即时性。其次,口语交际具有情境性。口语交际过程也是交往双方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3.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常规:指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最基本的工作程序,一般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查和写教学笔记、听课评课等项目。这些项目对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是落实语文基本功训练,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
4.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素
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二、简述教学法和教学方法的区别。
答:教学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办法的总和。教学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协同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式方法,是教与学法的统一。从前人们把教学法称做“教授法”。1927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所论述的十大教授法,就是使用“教授法”一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把“教授法”改称为教学法。这是因为“教授法”一词,不能表达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他认为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是有联系的,教的方法要考虑学生学的方法。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但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也不能把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截然分开。教师的教法必然要通过学生的学法,从而体现教法的作用;而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影响下)的学法,尽管有时学生的学习是以自学的形式进行的,但它不同于校外青年的自学,而是在教师的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影响下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学是师生结合在一起的双边共同活动,教学法是教法与学法的辩证统一。 教学法,通常又称教学方法。一般混同使用的比较多。严格地讲,两者虽有共同的一面但也还是有区别的。 我们说“教学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活动办法的总和”。说它是“活动办法的总和”,是指教学法,应当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式方法及组织形式等的总和、总体,是特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方式方法的体系。通常所说的“暗示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等,既反映出这一教学法的活动形式,活动方法,也反映了这一教学法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是构成比较完整的有秩序活动方式方法的体系。 而“教学方法,是指教学活动中方法体系的个别部分”。如:练习法、演示法、课堂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常常是表现为教学活动的某一个侧面的一系列操作活动。有明显的操作性,它只是教学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分析实践题:
1、评议:同教《燕子》一课的第4节,两位教师提问不同,效果也不一。请评析优劣并分析其原因。 答:甲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上,一问一答,单调乏味。乙教师能够创设情境,先让学生读懂语段,读中悟,读中思,读后议。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而又富有活力的师生互动过程中,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串讲串问,实属乏味,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性。而乙教师则注重与学生沟通。
2、回答:从二位教师的提问设计中,你悟出了哪些设计提问的规律方法?
答:设计问题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揭示矛盾,引起思索;(2)由浅入深,连贯追问;(3)横向展开,促进“迁移”;(4)精简数量,直入重点;(5)搭“桥”铺“路”,化难为易。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备课时设计好问题,在课堂中实施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表述应清楚明了,让学生把问题听清。要防止在课堂讨论中随便插入带有暗示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否则,教师左右了学生的思路,无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容量较大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思考、准备;一般性的问题也要给学生三五秒钟的思考时间。 (3)指名答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个班级里有几个“尖子”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是不难做到的,难的是让全体学生都有所得益。提问指答一般从中等偏下的学生开始,继而中等、优等,特别要鼓励中下等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要耐心听取他们的发言。 3、实践: 请以《将相和》一课的“渑池之会”为例,设计一个能总摄全文、又有思考价值、起导读作用的问题。 答: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