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参考答案
综合实践活动判断题
第一次作业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第二次作业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第三次作业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第四次作业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第五次作业
1. √ 2. × 3. √ 4. √ 5. ×
6. × 7. √
综合实践课程论述题
第一次作业
1.论述题 试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指导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资历和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规划与设计的技能:
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指导教师能够在这种广域的课程环境中自主地、自由地、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或课题、安排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
指导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设计的因素相当复杂,它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指导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此外,指导教师还要协调好教师指导小组内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活动得到有力的领导。
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指导教师自己要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只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具备探究的能力,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指导教师要注重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让教师自身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道成长。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面对着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必须要具备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指导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指导教师还要掌握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收集和处理信息。
2.论述题 试析综合实践获得课程的性质。
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统整起来,实现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通过自主的、创造性的体验与探索活动,学生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它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它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经验性课程,它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
第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发展性课程,它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第二次作业
1.论述题 试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开放性的课程组织形式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的学习途径。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各种潜质,积极主动的运用各种途径亲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自主的学习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其对象是具有整体性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中,逐步获得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整体性的相互关联的认识。并从中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其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责任感。
(3)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学生主动性的最大发挥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特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强调学生在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中发现问题,并围绕问题进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活动。在这中间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挥,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发挥,而且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还要求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中,运用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基础,可以得到的各种帮助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动态生成性特点决定了其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此,学生很有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而要摆脱种种困境,就要求学生能发扬团队精神,能善于与人交流,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论述题 试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具体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学习化时代、信息社会和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倾向,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领域的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这种在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的实践能力。
当前,在中小学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其针对性之一就在于,变革学生在教育情景乃至在一般的生活情景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新性地展开学习活动。
作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有效的途径。与以知识信息的接受为主的学习活动不同的是,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把学生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必经途径。基础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发展价值。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因而其根本的课程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综合实践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
(三)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验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
这无疑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的课程价值。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还表现在,优化中小学课程结构,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与制度的创新。
第三次作业
1.论述题 试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
1、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完整的生活世界。这些基本要素彼此交融,相互联系,组成各种各样的关系网。在这个关系网中,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学生生活世界中最普遍的关系。学生处理这些关系时,涉及到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地理、环境、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并且是融合性的。教育的目标就是学生能够处理好复杂世界中的这些关系。但要处理好这些复杂多样的关系,单靠不同学科知识的汇杂是不能解决的,必须基于一定的经验水平,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心理水平、学习兴趣、社会生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基础进行设计,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范围涵盖了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了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生活、学生与自我关系的基本情境与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主题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个人、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综合性和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以现实世界为依托,突出活动的实践性
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健全个性的人,人的个性不是通过知识表现出来的,而是个体在适应现实世界的需要的过程中体现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以活动为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广阔的大自然,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从这种亲身实践活动中获得宝贵的个人直接经验和充分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充分体验创造性活动所带来的充实感和成就感。实践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的实践,生活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因而实践的内容也是丰富的,这就必须使用多样的实践方式。实践并不是单纯的知识运用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知识巩固过程,而是一种现实体验过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行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整个过程都亲历亲为,能够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体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以生活本身为中心,突出内容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立足于时代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挑战和需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总的目的。综合实践活动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他们融入整个社会生活领域的综合实践能力需要。
在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尽管新课程标准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但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具体的活动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它因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的不同而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在学习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上,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课题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基本的活动。这些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也是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因任务而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并不强求学生固定地采取哪种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不给学生过多的框框,无严格的操作程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弹性,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活动结果。通过这种开放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发展创新精神。
4、重视实践过程,强调知识的生成性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就是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学生参与了活动过程本身,也就在过程中获得逐步的发展,并且学生通过对过程中的体验进行反思,有利于觉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能力。如果学生游离于活动过程之外,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就难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起来。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就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地建构自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动态体现的过程。如果说在学科课程中某些知识与技能、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可以通过告诉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不能以“告诉”的方式来传递的,它必须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才能不断地生成。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和实施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对学生发展具有价值的课程,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创生的课程。该课程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模式的机械装配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他们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的主题,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的。在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学生又从他所能接触的情境和资源中收集解决问题的资料,并自主地制订活动方案或活动计划。正是在自主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发展。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兴趣昂然的过程,学生在其中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体验不断丰富,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因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动态生成和发展。
5、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开放的活动领域和活动内容、开放的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了条件。这样的活动将学生内在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中心地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已有的经验水平以及自己的实际需要,从现实生活领域中发现问题,确定活动的主题,制定活动的计划,然后自行开展对活动课题的探究,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然后自己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学生通过对整个过程和结果的反思,自己进行评价、修正、交流。学生是整个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只对活动进行有效的适时的指导,就是这种仅有的指导也不是传统教育中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甚至包办代替,而是站在一旁,通过向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来实现。每一次活动的计划、实施细则、具体步骤与实际行动方案、行动过程、结果汇报、成果交流,全部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不包揽学生的工作,否则便失去了该课程的意义。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保证。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探索欲望。
2.论述题 试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观念?
答: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观,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它包括“什么是课程?”“为什么要实施这样的课程?”“如何实施这些课程?”等一些基本的问题。对课程看法的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的课程观。
1、知识本位的课程观
这种课程观把课程视为“学科”,或者把课程视为“知识”,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未来生活提供充足的知识准备。即课程是为儿童未来成人生活作准备的一种手段。我国很长时期以来的课程就是这种比较明显的知识本位的课程。其在理论上固守着“课程即学科”或“课程即所教科目的总和”的观点,在课程价值上,把知识的重要性推向极至,从而形成课程的统一化、刻板化。
2、经验本位的课程观
这种课程观把课程视为经验,认为课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实现的手段,强调活动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中心地位,注重经验和活动对儿童生长与发展的价值。这是一种重视人的存在、重视经验和活动的意义、强调课程作为人的自我实现的中介和手段、强调人是教育的主体的课程观。
以上两种课程观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通过在其支配下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对人的发展也有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我们需要吸取彼此的合理成份,联系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不应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教材”等等狭隘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实践,获得对生活世界的认识和把握,促进儿童自身的发展。在这种课程观中,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的活动,课程的实施以理解、体验、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造者,是课程动态生成的实践主体。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共同创造着课程,情景是不断变化的,课程也是不断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这种新的课程观来设计和实施的课程。
第四次作业
1.论述题 试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背景。
答: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因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现行的分科主义课程体系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产物,它追求“工具理性”,把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割裂开来,倡导对世界的有效控制;它把学科文化强化为“精英文化”,并将之与“大众文化”割裂开来,这实际上是强化了少数人的利益,尽管它以“价值中立”的姿态出现;它最终导致学生人格的“片面化”,因为它使各学科彼此隔绝地向学生的心灵“浇铸”。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于是,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省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七大学习领域之一。
我国现行课程体系存在如下缺陷:第一,它基于原子论、机械论的视野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也把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与道德割裂开来;第二,它以谙熟学科知识和训练技能为宗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第三,它过多倚重了接受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探究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第四,它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由此看来,追求课程的综合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趋势。
2.论述题 试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
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1.明确课程理念,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根据实验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研究、交流和教师培训,进一步明确课程理念,树立起新的课程观,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多方协作,全面有序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2.重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纳入教学管理的视野,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教学管理的重大主题,将管理目标与管理过程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
3.在课程实施中注重整合。(1)重视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新课程的设计超越单一的学科中心,强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的关系。因而,在实施层面上要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注意各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延伸,在体现不同课程独特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不同课程的共同价值。(2)重视与校本课程的整合。校本课程的内涵具有宽泛性和丰富性,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一些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内容,如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因此,各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产、生活中所蕴含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与贯通。(3)重视学习、活动方式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方式。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自然情境、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中,开展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劳动、服务、制作、资料收集、社会宣传、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重视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合作探究、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学校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的整合。
4.培养骨干教师,构建教研网络。各实验区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形成由各级教研员、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教研网络,建立以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为基本要素的校本研究制度,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加强交流与合作。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为双方提供启发与帮助,减轻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实现共同发展。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建立起集体备课组,发挥教师自身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打破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的界限,建立中心教研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观摩、研讨、成果交流等活动,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
第五次作业
1.论述题 试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答: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传递教学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它主要致力于将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认识结构,并在这一过程中引起学生智力和相关品质的发展。而活动教学则以受教育者主体发展为出发点,它不负担系统知识传授的责任。
一般而言,传递教学主要由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系统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从人类生活经验中抽取出来的已构成一定体系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自然、认识社会、感悟人生的理性成果,反映了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基本事实和内在规律性,具有较高的普适性。这些知识经过理论抽象和概括能较好地凭借语言、文字、符号、图形,以概念、范畴、公式、原理进行陈述,往往逻辑严密,可推导性强。教师系统的讲授、阐释、论证,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内化、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从而占有人类丰富的文化成果,掌握客观世界的必然联系和运作规律。传授教学能经济、有效地传递人类文化的理性成就,避免个体认识的盲目与失误。提高人类个体的认识起点,把个体认识迅速地提升到时代发展的新水准,它是一条简约、迅速的途径。
同传递教学一样,活动教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活动教学一般费时较多,不很经济;教师信息输出量少,难以适应知识激增时代的社会需要;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指导干预度不易把握;活动教学的评价也难于客观化、精确化。活动教学要与传递教学紧密配合,保持适度的平衡,实现二者功能优势互补,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当然,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多面性、动态性,活动教学与传递教学又常常相互联系、交织渗透,伴随着课程设置、编制的完善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增强,活动教学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活动教学也会越来越系列化、制度化,这一趋势必将导致教学观念和教学体制的深刻变化。
2.论述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学生有哪些要求?
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学生的要求
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合作与分享
5、师生共同探求新知
6、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7、增强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