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当道,粗暴离场

Auth:老张       Date:2014/01/14       Cat:电脑网络       Word:共1566字

◷2014/01/14   👁浏览:5.1K   1条评论

近来几天,阅读中看到了几篇很情绪的文章,作者通过某些事件的解读以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体现了对自己观点的捍卫和对另一类人的抨击。比如说肯定曼德拉的都是智力上表现出的愚蠢;喜欢迈克尔·桑德尔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者;有钱幸福和没钱幸福有着巨大差别(但是作者并没有界定有钱的标准);感叹起跑线不一样完全是自己的放纵;黑小四绝对是因为对人家的羡慕嫉妒恨;当然我例举它们并不是说我反对,不过在讨论它们之前,我想先聊一聊经常粗暴下结论的原因。

当然这也并不好阐述,不过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也算可以一问以蔽之——为什么我对于愚蠢的人会感到愤怒?

我比较赞同的一种解释是:“你觉得那些“愚蠢”的人不应该跟你一样感受到快乐,甚至挺高兴或者至少不纠结的的生活下去,你觉得他们应该为他们的愚蠢感到愧疚,他们应该挣扎、痛苦、甚至悔恨。如若不然你就会感受到一种极大的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让我们需要用一种方式宣泄出来,那么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愤怒。”

那么我们又为什么会觉得某类人“愚蠢”呢?

可能是优越感。举个例子:我们周围相当一部分人是不读书的,理性思考也就相对缺失。因此在面对某件事情,某个观点的时候,我们会很容易认为只有我们掌握了这件事情更深层次的真相,这个观点更高智慧的解读,这些真相和解读早已超出了大众的认知范畴,这轻轻松松让我们站到了智力的制高点上“一览众山小”。

但是这就衍生出一个问题:通过对别人优越感的压制真的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吗?大多数人不读书,你读了一些书便可以碾压别人的智力;大多数人减肥多以失败告终,所以你坚持锻炼了就可以嘲笑胖子;但问题是普通人的底线和标准本来就较低,这样一来优越感的压制会不会在潜意识中限制了它们发展的天花板?

对于这个问题的疑问来源于我刚毕业的时候写过几篇类似的文章,总觉得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明白这些或者那些道理,争论中更多是咄咄逼人,每次都有种恨不得拆了对方的架势。但几个月过来我发现它除了让我沉浸其中,聊以安慰之外,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那么对于我而言,优越感的压制也好,咄咄逼人的争论也罢,最终都没有让我和周围的人变得更好。

因此,除了粗暴以外,我更主张用一种温柔的方式向这个世界表达我的理性。

这世上每个人的生长环境都不同,所受到的文化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的价值观体系便形态各异。有些人认为丑就是缺点,它必须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克服和改善(整容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因此你不能说所有外貌协会的人都是肤浅之辈;有些人在相对极端的环境下成长,为了获得和普通人平等对话的权利可能就要付出很大努力,因此银魂中那句:“和你们这些少爷不同,我们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就不仅是调侃之词;有些人认为曼德拉就是一个罪人,但是基于这些角度对别人的反驳就明显缺少绝对的事实依据,所以你不能对肯定他的人抱以敌意;有些人认为迈克尔·桑德尔坐拥优越却在告诉世人钱不重要有多么虚伪,但不是所有人对于他的书都解读出了钱不重要的含义,所以你不能对赞同他的人予以骂名。

我想你可以是一个精英主义者,鄙视所有你眼中的loser;你可以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看不起所有的乌托邦;你可以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把道德看做虚伪的约束。你可以是上述任何一种人,持有任何一种态度。不过最重要的是,所有的标签、争论、理解、敌意最终是不是都折射在你身上,让你不断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这个更好的自己对于我而言就是在做事的时候尽全力,在对人的时候更温柔,在看观点的时候更包容、理性,在期盼未来的时候更充满希望。那么,你呢?

这世上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它的直观表现就是让我感觉到纷繁复杂,我的处理方式是不是有资格称得上温柔犹未可知,只是现在,当我经历很多无能为力的事情时,对于我能做的事情我尝试去尽全力;当我见过更多的人的时候,对于每一个人我尝试去理解他们价值观。

闻道者一,践道者十。自勉之。

《温柔当道,粗暴离场》留言数:1

发表留言